前几天在知乎上,看到一个如何评价易中天先生品三国的帖子,楼里有人这样说(节选,细节可以看这里:怎样评价易中天品三国?):
“因为偏颇导致他所举出的材料都带有偏颇性。比方说有一集他质疑三顾茅庐的真实性,举出一个例子是出自裴松之的注,诸葛亮去找刘备,结果刘备只是把他当普通人处理,结果之后刘备拿草编织,被诸葛亮看到说难道将军的志向就是编草鞋吗。然后刘备叹口气说那我能怎么办呢。诸葛亮说:你认为你和曹操比何如?刘备便答:自然是比不上云云大抵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。易中天照搬不误,讲了出来,但是没有讲这篇材料的出处。这篇材料并不是出自三国志,而是出自《魏略》。是裴松之把他补了进去,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,认为这条材料不可信。但是易中天没有提这个故事的出处,也没有谈裴松之的“不可信”意见,却直接拿来用,为了达到自己的观点,丝毫不向观众解释清楚。这个是有点误导了罢?”
在我看来,这是典型的睁着眼睛说瞎话,因此,我在下面和他理论起来,双方对话也不妨贴在下面:
这就很有意思了,那我就不妨来钻钻牛角尖。
易中天是否没讲出处
根据《易中天品三国》,易中天先生在谈到这个问题时,说:
另外裴松之(这里是口误,应该是陈寿)编完诸葛亮的这个集子以后,有一个《上诸葛亮集表》(有错,应该是进《诸葛亮集》表)里面也是这么记载的,所以裴松之在为《三国志》作注的时候,他把《魏略》和《九州春秋》的说法他注在注文里面了,同时他发了一个议论,他说历史上由于历史学家文件不同,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,他的信息来源不同,是会有不同的记载,这很正常,但是这个事情如此冲突和矛盾太奇怪了。
可见,易中天先生不仅说了出处是《魏略》和《九州春秋》,并且还提了裴松之的议论。
这里节选的是易中天品三国视频版本,书籍版本也大体一致。读者可以查阅《易中天品三国(上)》149-151页。书里不但明确说了出处,还交待了“裴松之认为不实”。
《魏书》和《魏略》,谁不可信?
要明白这一点,得先知道《魏书》和《魏略》的作者。
《魏书》的作者,是王沈。王沈是司马懿一党,所以,在写《魏书》的时候,便抹去了很多真相,抹去了很多对司马懿家族不利的东西。另外,根据《晋书》列传第九之王沈等传对它的评价,“多为时讳,未若陈寿之实录也。”。《史通》也说它“其书多为时讳,殊非实录”。
至于《魏略》,是魏朝郎中鱼豢自己撰写的,非官方史书。马植杰先生在他的《三国史》里(407页),这么评价它:
近人张鹏一《魏略辑本》谓鱼豢死于晋太康以后,则鱼豢入晋后还活了十六年以上,可知鱼豢不曾仕晋。看来,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者,故《魏略》叙事颇注重品节作风。裴松之注《三国志》,引用之书,以《魏略》为最多,《魏略》虽早已亡佚,但从裴注中尚可窥知其梗概。从《魏略》的内容和文字看,还是相当好的。
史家多认为《魏略》是良史,比较可信。
魏国人难道比蜀国更懂蜀国历史?
不能说蜀国人自己的记载就一定比别国真实。
要知道,魏蜀吴三国中,(只有)蜀国是没有史官的,很多事情的记载,还得去别国的书籍中去了解,比如说,蜀国费祎出使吴国时的一些外交趣事,还得从《祎别传》中获得。这并不奇怪,也没什么。
著名历史学家缪钺先生说,陈寿在写《三国志》时,就把《魏略》等作为参考资料的依据。(参考先生为岳麓出版社出版的《三国志》写的序言)。
因此,认为蜀国人比一定比魏国人更懂蜀国历史,是非常狭隘的观点,也是混账逻辑,也是不懂历史的表现。
完。